首页   >   双高建设   >   工程师学院   >   前沿引领,双元一体,数控专业从“制”向“智”的转型升级

前沿引领,双元一体,数控专业从“制”向“智”的转型升级
北京金隅科技学校  张玉荣 丁宾 车遂光

摘  要:2015年,北京开始有序疏解非首都城市功能,北京制造业的产业和技术升级,科技创新的资源、人才优势凸显,面向一般制造业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亟待改革以适应产业形势发展。北京金隅科技学校专业转型升级通过引进高端研发型企业驻校,实现前沿技术领域与专业课程的融汇贯通,形成专业向高端化、高技术发展的特点,共建工程师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享师资、开发特色课程、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对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开创校研企合作的新模式,快速实现了专业的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融合 转型升级 高端引领 人才培养  

一、背景
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要求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般制造业被列入疏解范围。2016-2020年期间,北京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一般制造企业人才需求快速萎缩。但是,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技术以及人才优势依然存在,高端制造、智能智造、研发试制等高科技企业以及航空、航天的高端产业对人才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
面对产业和技术巨变,专业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如何对接产业升级的需求?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系列的难题摆在了学校面前,专业改革势在必行!
2016年,学校积极主动作为,引进高端企业驻校,对接高科技研发企业人才需求开展专业升级探索,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面向创新性高精尖制造企业,以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无模成型技术为技术引领,探索面向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绿色制造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对接工艺试验、高端装备应用等高技术岗位开展人才培养,取得了突出成绩。

二、主要做法
1.引起驻校,构建“双元一体”体制机制
2016年,经过反复遴选、沟通,在原机械研究总院单忠德院士和学校校长的指导下,中国机械研究院先进成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学校,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先进成形技术装备和工程技术博士、研究团队入驻学校,开创了北京职业院校和研究院合作的先河,为专业对接高端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拉开了校企共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序幕。
深化校企合作,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围绕合作目标、模式、机构、章程、合作领域、内容及方式、财务管理等内容,顶层制订了学校和企业“双元一体”育人体制机制框架、管理制度、合作领域、师资互助、融合发展等制度,为专业双主体育人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借助企业人才、技术优势,深化校企融合发展,快速推进了专业转型升级,育人效果突出。2018年,该专业改革建设成果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依托前沿技术,专业课程对接技术标准
2016-2018年,引进了机械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只金凤凰后,校企根据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和智能装备产业研发基地的发展方向,开展了典型智能制造、无模成形技术领域对接在智能装备企业的装备研发、工艺设计、安装调试、操作试验、成果转化高技术岗位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掌握新工艺、应用新装备的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数控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专业的高端化、品牌化的专业定位。系统进行制度框架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图1)建设,7门具有鲜明企业特征、对接前沿技术的核心课程、企业化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课程体系实现了升级。

图1 学岗直通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3.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9年,学校提出希望深化合作探索实体化运营,助推数控专业改革向纵深发展,联合共建工程师学院,这一提议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
校企联合围绕实体化建设运营工程师学院建设的目标,开展实践研究、明确建设目标、路径及方法,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优化教学组织模式,探索具有北京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具有鲜明研发型企业特色的“双元一体,学岗直通”特色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2)及课程体系。

图2 双元一体,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
 

4.打造融合型师资团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改革是艰辛的,无数的困难挡在改革路前,师资水平与新技术无法对接、实训条件与生产脱节,教学资源不足等系列的挑战与困难亟需破解,改革是一条充满了艰辛与汗水的道路。
2017年开始,校企围绕师资共建,打造研究型教学团队为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标准研发、教材开发、企业实践、技术服务、资源建设等方式,聚焦无模产品设计、绿色高端制造、逆向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3年时间里,20多名教师走进企业,800多天的时间内,他们深入机械科学研究院、潍坊技术开发应用平台、怀柔平台、研发基地及无模技术应用企业开展企业调研(图4)、实践,并参加各级培训20多个批次,师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5.共建共享新技术资源,专业内涵高端化发展
2019年,伴随北京市首批工程师学院建设项目申报获批,在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引领下,校企迅速达成进一步合作协议,校企合作迈进深水区。
校企师资共建为核心,围绕打造研究型教学团队目标开展了大规模师资建设。通过课题研究、标准研发、教材开发、企业实践、技术服务、资源建设等方式,聚焦无模产品设计、绿色高端制造、逆向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2年多时间里,校企联合采集开发产品设计、高端制造、增材制造、无模成形、逆向技术等核心领域生产案例集7套,案例共计50余个,开发多媒体资源600多分钟。校企师资团队开发具有企业特征的核心课程教材5本,配套教学资源40套,资源容量100G,形成了横跨设计、高端制造、无模成形及打印等技术领域的较为完备的专业教学资源。
2年时间里,校企共计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集教学、科研验证、技术服务为一体,集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生产技能实训功能为一体的2000多平米综合实训基地(图3)。搭建了环境友好,集专业教学、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习、成果转化的共育平台,已经形成服务社会的能力。

图3 生产技能综合实训基地


三、成果成效
1.对接高端研究型企业,实现专业转型升级

自校企联合开展建设以来,积极顺应北京职业教育校企融合发展趋势,校企顺利推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的总体规划设计与实践。通过与顶尖研究院深度合作,推动了前沿技术领域与专业课程的融汇贯通,专业规划、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及资源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成果,奠定了专业向高端化、高技术发展的优势,实现了数控专业转型升级。
专业升级期间,教师团队中1名入选北京市职教名师培养计划并获评北京市数控专业带头人,1名教师获评北京市骨干教师,4名教师组成团队获得北京市教学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成果获得北京市优秀成果二等奖。

2.发挥融合优势,服务行业能力跃升
校企在共建师资、基地、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建设形成了一支研究型教师团队,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大幅提升。2年时间,团队开展技术验证4项、提供技术服务2项、开展员工培训7个批次,发表研究论文8篇,研发装备标准1项,在研标准1项。其中,标准研发填补了无模成形机标准建设的空白,团队初步形成服务行业、辐射行业发展的能力。

四、经验总结
1.立足行业建专业,引企驻校转高端

学校在开展专业改革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面向北京绿色制造、高端制造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坚持“高端引领、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服务社会”的开放理念,引进研发型高科技企业合作,把专业建设、专业改革建在高端制造的研发、生产、验证、成果转化产业链上,以师资、课程、基地等为抓手推进改革实践,打造育人体系,提升培养高精尖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2.立足高端育人才,机制建设是保障
推动专业的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实现高端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制度及框架设计是专业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工程师学院建设的根本保证。校企建设完成了学院章程、科研课题合作、互兼互聘等管理、项目合作、师资实践、专项财务管理等制度建设,有效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产教共同体的形成,保障了工程师学院日常工作顺利推进,协同育人的正常运行。

3.不足与改进
技术创新、服务社会能力、绩效意识仍需要加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产出和成绩亮点打造不足。学校可以进一步开展制度建设,加强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和社会发展同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发挥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供给人才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创新力和服务能力。

五、推广应用
校企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深入贯彻了共建共享,服务社会的理念,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校企合作研发《五轴联动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机精度检验》标准1项,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协同开展企业技术服务8项,创造横向价值8.5万余元。联合开发校企融合型教材5本,建设培训资源100GB,初步形成辐射行业发展的能力。